首页   › 专业大类   › 正文

法学类

2024-06-07

首席教授-周光权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委法律顾问、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授等。

周光权教授长期致力于刑法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2部,主编或参编刑法学著作30余部。

大类介绍

法学大类以培养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功底和较强法律应用能力,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适应国家建设和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并重的培养模式,为学生将来成为治国之才、兴业之才和学术大师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特色

法学大类采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奠定学生坚实的法学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使法科学生具有对当代问题的关切感和洞察力,并能够提升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专业培养期后,注重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尤其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法学大类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法学院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推理能力,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参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

法学大类采取立足中国法律体系和扩展国际视野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法律实践技能,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的复合型法律精英人才。

学科优势

法学学科是清华大学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具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前列。清华大学法学院近年来在我国率先提出了“计算法学”发展方向,广泛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法律行业的科学研究,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央网信办等中央国家机关建立了密切合作,成为清华大学“新文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的先进典范。

清华法学学科致力于推进法学教育国际化,使得国际化成为该学科的特色优势。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在QS世界大学法学学科排名中位列第33位,连续第14年跻身该排名的世界前50强,也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所连续14年进入该排名世界前50强的法学院,稳定的国际排名充分反映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国际影响力。每年,法学学科都有大量学生出国交换,多名外籍教授来访,并举办多次高端国际会议。法学院有特色的“4+2”及“3+1”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高等院校签订了“清华本科 + 国外 JD”或“清华本科 + 国外LLM”的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足以胜任国内国际高端法律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法学院不仅拥有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专业师资队伍,而且拥有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突出实务成绩的高层次兼职教授,以及来自境外顶尖高校、司法系统、大型律所的国际访问教授。

法学院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注重教务、教学研究,形成了颇有成效的新生导引课程、知识传授课程和法律技能课程等课程模块。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对于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等有交叉背景的学科亦有开设,从而实现法律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近期,法学学科结合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重点发展法律与现代网络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新兴智能法治学科,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无限可能。

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在全国政法院校中名列前茅,就业去向分布于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国际律所、法院、检察院等各个领域。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优秀的综合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同时,每年均有大量学生在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或获得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的机会。

专业确认方案

通过高考统招完成专业确认。

大类咨询联系人

刘菁

咨询电话:010-62783483

电子邮箱:law53@mail.tsinghua.edu.cn

相关院系—法学院

学院概况

清华大学法学院始创于1929年,为国家培养诸多杰出的法律人才。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法学院被合并到其他学校。在国家和清华大学的重视下,清华大学的法学教育逐渐恢复。1995年清华大学法律学系复建;1999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

目前,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备受国内外同行称赞的法学教育“清华模式”。

2017 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清华大学法学学科成为国内六所一流法学院之一,并通过评审验收成功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

2017 年12月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清华大学法学院成为国内四所顶尖法学院之一。

2024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在QS世界大学法学学科排名中位列第33位,连续第14年跻身该排名的世界前50强,也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所连续14年进入该排名世界前50强的法学院,稳定的国际排名充分反映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专业剖析

现代文明本质上是法治文明。法律人才构成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精英阶层和治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后,法治中国建设显著加速,国家亟须投身国家治理或从事国际法律事务的高端法律人才。

比较优势

精英教育:资深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学院为每名本科生精选个人导师。多数专业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讲授、小班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

名师荟萃:法学院现有全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6人,助理教授1人。87%的教师具有在海外长期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在法学界国家一二级学会担任会长、副会长的16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师中6人次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支持、9人次获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支持。除全职教师外,另有兼职教授1人,常年聘请10余位兼课教师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他们均是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实务界专家,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学院每年会邀请具有国际声誉的海外专家学者访问讲学。

重视实践:法学是一门实践学科。法学院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国内率先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设有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课程,并在全国各地司法机关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一流设施:清华大学法学院是国内第一家拥有独立教学楼和独立图书馆楼的法学院,拥有极为丰富的中外文法律书刊文献和各类电子出版物,订购中外权威法律数据库。目前,在原有明理楼之外,新建的法律图书馆大楼已经投入使用。

国际化

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学院在2002年首创英美普通法特色课程;2007年获评教育部“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2009年创办了第一份由中国法学院学生编辑、在国外正式出版的全英文中国法律学术刊物《清华中国法律评论》(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法学院和世界诸多顶尖法学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半以上的本科生在学期间有机会通过交流项目到国外学习一学期到一年。截至2023年12月,清华大学法学院与五大洲30个国家与地区的法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70余个,其中包括交换协议41个,涵盖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典、瑞士、爱尔兰、挪威、捷克、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度、智利、以色列、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其中代表性交换协议院校有: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巴黎政治学院、新加坡管理大学、弗莱堡大学、日本中央大学、智利大学等。与国外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为培养国际视野、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胜任国内国际高端法律业务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清华大学法学院长期以来坚持推进学科建设发展,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研究与教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科建设推进过程中,加强涉外法治工作,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清华特色”的法治人才。

多元化国际合作——随着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的探索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二十多年来清华法学院已与一大批全球一流法学院、世界一流的法学专业方向和国际知名的法学家建立了长期、稳定、密切的交流和合作。通过教师间互派讲学、联合设立研究项目,校际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交换项目、短期访学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模式,清华法学院对外交流和合作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保持了持续而深入的发展,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全方位、多层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法学院坚持以国际视野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培养学生,打造涉外人才培养精品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广方向、多层级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1)本科生阶段宽口径、厚基础的国际班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2)研究生以学科为核心,涵盖包括涉外律师,国际仲裁、知识产权、计算法学等学科方向的专门培养项目;3)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外国法律精英的中国法LLM项目。全方位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精英型、创新型法律人才提供了基础保障。

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全球胜任力——实践教育是法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清华大学法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竞争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精英法律人才。通过丰富的讲座论坛、交换学习、短期课程、国际竞赛、海外实习实践等形式,为法学院学子们提供更优质学术资源、更多的体验机会以及更好的交流平台。

近七年来(2017至2023),法学院学生进行包括交换学习、海外实践、国际竞赛、短期课程等形式的海外交流累计约789人次,其中本科生约369人次.在提升国际竞争层面,法学院鼓励、辅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国际赛事并取得优良成绩:法学院参赛队伍在第14届ELSA-WTO模拟法庭竞赛、2017 牛津国际知识产权法模拟法庭竞赛、2020国际模拟投资仲裁深圳杯等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2021年第62 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第一名、全球第十名;2021年第十三届法兰克福投资仲裁模拟法庭国内赛总冠军、国际赛全球积分排名第六名;2022年第十四届法兰克福投资仲裁模拟法庭国内赛总冠军;第19届Vis East 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比赛晋级全球八强;2022年模拟国际投资仲裁深圳杯(FDI MOOT SHENZHEN)一等奖;2023年第15届法兰克福模拟投资仲裁庭比赛国内赛亚军;2023年模拟国际投资仲裁深圳杯(FDI Moot Shenzhen)季军等。

与科技创新的结合

科技进步对法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回应科技发展给法律所带来的挑战,法学院强化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复合交叉,例如与信息科学、工科、理科、医学等学科的复合交叉。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教育,开设了例如:计算法学、网络法、知识产权法和卫生法等反应法学前沿方发展方向的课程。通过强化学科交叉教育,培养一批掌握法律思维并熟悉前沿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未来发展

2023年,法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7%,其中约37%的本科生通过校内外推研等方式继续升学。约22%的本科毕业生前往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如纽约大学、杜克大学、牛津大学等。另有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去向分布于国家部委、中直机关、国际组织、大型国企、全球律所、教育科研单位等。法学院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优秀的综合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知名校友

向哲濬

1917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检察官。

钱端升

1919 届,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北京政法学院首任院长,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

梅汝璈

1924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法官。

曾炳钧

1929 届,我国著名政治学家,与吴恩裕教授、戴克光教授、严景耀教授并称“北京政法学院四大教授”。

王铁崖

1933 届,1936年获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著名国际法专家。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楼邦彦

1934 届,历任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学院教授,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

龚祥瑞

1935 届,著名法学家、宪政学者。中国现代法学先驱之一。1939届,著名国际法专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教授。

陈体强

1939届,著名国际法专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教授。

端木正

1947届,曾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法律系系主任。1990年-1995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吴胜武

2000 届,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

陈国基

2002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

冯仁强

2002届,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杭州市政协副主席

黄 辉

2002 届,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教授。

孟 芊

2002 届,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常 宇

2003 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钱玉林

2003 届,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

叶金强

2005 届,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赵才让

2008 届,共青团甘肃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

刘 洋

2008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陈禹橦

2010 届,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四级高级检察官。2020年荣获“全国十佳公诉人”称号,2023年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

丁 如

2010 届,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

左亦鲁

2011 届,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李浩然

2012 届,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委员会界别立法会议员。

杨 洋

2013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一级主任科员。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彭雅丽

2016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阮神裕

2021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10-62783483

电子邮箱: law53@mail.tsinghua.edu.cn

网址: http://www.law.tsinghua.edu.cn

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法学院


法学(国际班)

招生专业类:法学类

专业剖析

法学(国际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高层次、

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法律人才。本专业学生除具备坚实中国法律功底的同时,还应熟悉外国法律和国际法,并具备在国际层面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权益的综合能力。

人才培养

法学(国际班)遵循“内外并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培养模式,选拔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加强外国法和国际法训练,培养参与国际交

流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相比,法学(国际班)教学特色鲜明。

双重法律知识结构

除本国法之外,研习西方主要国家的法律制度及国际法。国际班学生须选修用英语讲授的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形成双语双法系培养模式。

中外师资双语授课

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师外,亦延请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知名教授参与教学。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讲授。

国内外培养相结合

推荐学生在第三学年出国(境)学习,在国际交流中深入理解外国法和国际法。

理论实践并重

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性模拟法庭比赛。学院推荐学生到主要国际组织实习。

跨专业教育

鼓励学生选修经济管理学院等院系开设的辅修课程(如经济学辅修、管理学辅修等),取得辅修专业证书。

全方位培养

着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因材施教,进行全方位发展指导。


  • 电话:010-62770334,62782051 传真:010-62782061 Email:zsb@tsinghua.edu.cn
  • 国际招生事务:+86-10-62783100 传真:+86-10-62770837 Email:admissions@tsinghua.edu.cn
  • 港澳台招生事务:+86-10-62799279 传真:+86-10-62770837 Email:gatzs@tsinghua.edu.cn

扫描二维码关注“清华招生”

Copyright @2020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招生办 邮编:100084
京ICP备15006448号-2